你是否发现家里的老人总频繁奔波于各大医院,穿梭在不同科室门诊之间?他们做了无数检查,却始终查不出病因。可那些慢性疼痛、莫名的浑身乏力,还有反复出现的打嗝、腹胀、食欲下降、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问题,又真真切切地折磨着他们,让日常生活苦不堪言。其实,这些看似毫无头绪的身体不适,很可能是抑郁情绪发出的“求救信号” 。
老年抑郁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高度的隐匿性。由于老一辈习惯将情绪深埋心底,不擅长像年轻人一样直白地倾诉内心的苦闷与忧郁。日积月累下,那些压抑的负面情绪找不到宣泄出口,最终只能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因如此,很多老年人即便深陷抑郁泥潭,自己却浑然不觉,旁人也容易在疾病早期放松警惕,导致病情延误。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敏锐捕捉到老年抑郁的蛛丝马迹,在苗头初现时就及时干预呢?
1. 持续性浑身不适,对曾经感兴趣的事物也提不起兴致;
2. 感到精力匮乏、极度疲乏,同时伴有睡眠障碍和食欲下降;
3. 自我评价过低,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是家庭的沉重负担;
4. 记忆力明显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变得迟缓;
5. 无法表达内心的忧伤,对外界事物冷漠麻木;
6. 常流露出无望、无助、无用感,频繁说出“不想活了,干啥都没意思”“老了没用,净给家里添麻烦”“我的病没法治了”等消极话语。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
1. 长期遭受慢性疼痛折磨的人;
2. 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胃肠疾病、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其中脑卒中患者约40%存在抑郁症状,部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甚至以抑郁作为首发症状;
3. 性格急躁、固执、偏激的老年人;
4. 缺乏情感支持的群体,如失独老人、留守老人、五保户等;
5. 经历过家庭变故、灾难等重大心理社会应激事件的老人。
家人的关心与陪伴:家人要加强与老年人的互动交流,鼓励他们倾诉内心想法,让老人切实感受到“被需要”,从而减轻失落感与无用感,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同时,一旦发现老人出现躯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自我调整:老年人自身也要积极丰富日常生活,多出门散步、与老友相聚,主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避免自我封闭。
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社会层面应加大抑郁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帮助更多老年人正确认识抑郁疾病,消除对这一病症的偏见与误解。
规范药物治疗:对于确诊抑郁症的老年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切勿擅自停药。
预防自杀风险:若老人反复提及死亡相关话题,家人务必高度警惕,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家里老人出现总是哭泣、烦躁不安、不愿出门等表现,并不意味着一定患有抑郁症。心情不好与抑郁症不能简单划等号,抑郁的诊断需要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依据相关症状准确判断抑郁程度,以此区分普通的抑郁情绪和真正的抑郁症。
此外,抑郁症已被纳入I类门诊特殊疾病范围,符合条件的患者可办理慢病认定,具体要求如下:
认定标准:
1.需提供半年以上病史资料,且同时符合《ICD-10国际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十版)—精神与行为障碍》相关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2.需持有精神病或精神卫生学执业资格的、精神病专科医疗机构或二级甲等(含)以上综合医疗机构精神科中级职称(含)以上医师签署的精神类疾病出院证明书或门诊诊断证明书。
诊疗范围:
1.抗精神类疾病的相关药物治疗;
2.精神障碍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
3.治疗期间的相关检查。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享受政策优惠满2年后若仍需继续治疗,患者需重新申请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