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有个“漏洞”正在悄悄漏健康……
点击量:0

抱孩子时下腹坠痛,健身时腹股沟突然鼓包,大笑后肚脐莫名凸起……这些你以为的“小毛病”,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疝气患者超400万,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1.6%,却常因误以为是“累着了”而耽误治疗。有人因此肠道坏死,有人被迫切除睾丸——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发生的临床案例!今天古蔺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医生就来带你彻底看懂这个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疝气

疝气是指体内器官或组织通过周围肌肉或结缔组织的薄弱处异常突出,形成可见或可触及的隆起(就像轮胎鼓包)。

1.腹股沟疝

最常见类型,多见于男性。

肠道或脂肪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能进入阴囊(男性)或大阴唇(女性)。

2.脐疝

肚脐周围薄弱导致小肠或脂肪突出,常见于婴儿(尤其是早产儿),成人可能因肥胖或多次妊娠引发。

3.切口疝

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导致,腹腔内容物从疤痕处膨出。

4.股疝

大腿根部股管处的疝,女性较多见,嵌顿风险较高。

5.食管裂孔疝

胃的一部分通过膈肌进入胸腔,可能引发胃酸反流。

初期信号(黄金干预期):

1.站立时特定部位出现核桃大小鼓包,平躺消失;

2.咳嗽、排便时局部有牵拉感;

3.下腹坠胀感持续2周以上;

紧急警报(立即就医):

1.鼓包突然增大、变硬、无法推回;

2.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可能肠梗阻);

3.鼓包发红发热(提示感染)。

真疝气:鼓包会随体位变化时隐时现。

假肿块:位置固定无变化。

谣言1:“热敷、食疗能治疝气”

专家打假:疝气是物理性缺损,如同衣服破洞,仅靠保守治疗无法修复。盲目热敷可能加重肿胀,延误手术时机。

谣言2:“戴疝气带比手术安全”

真相:疝气带仅临时缓解,长期使用可能压迫肠管、损伤皮肤,且复发率高,手术才是唯一根治手段。

减腹压:控制体重、戒烟、避免剧烈咳嗽,多吃膳食纤维防便秘。

科学锻炼:增强腹肌(如平板支撑),但避免突然搬重物。

高危筛查:慢性病患者和5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触摸腹股沟,检查是否有疝气。

✅ 要做:

1.搬运重物时使用护腰带;

2.慢性咳嗽患者使用镇咳药;

3.多吃高纤维食物防便秘。

❌ 别做:

1.憋气发力(如硬拉健身);

2.穿紧身裤/勒紧腰带;

3.术后3月内骑自行车。

特殊人群防护:

孕妇:侧卧时用孕妇枕托腹。

前列腺患者:睡前2小时限水。

术后人群:咳嗽时用手压住伤口。

转发提醒爱搬运的老爸、常年咳嗽的爷爷、刚生娃的闺蜜——早发现、早治疗,别让那个被忽视的“小鼓包”吞噬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