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不要乱吃,会上瘾的!”
“如果能忍就忍斗,止痛药吃多了以后就没效果了。”
69岁的黄大爷被结肠癌折磨了3年,癌痛让他痛苦不堪、一度绝望。好在在家人的劝说下及时就医,才有效控制住了疼痛。
癌痛在癌症患者中十分常见,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加重心理负担,还可能干扰癌症治疗效果。在漫长的癌痛治疗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和认知不足等原因,许多患者及家属,对癌痛治疗存在不少误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误区,助力科学抗癌。
癌痛治疗和抗肿瘤治疗同样关键。有效控制癌痛,能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增强对肿瘤治疗的耐受力,提高整体疗效。相反,长期无法缓解的癌痛,可能发展成慢性难治性疼痛,让患者苦不堪言。
哌替啶,也就是杜冷丁,止痛效果只有吗啡的十分之一 ,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清除半衰期长,还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和肾毒性。而且,哌替啶口服吸收差,多采用肌肉注射,这又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痛苦。
疼痛会影响睡眠、身体代谢和免疫力,不及时治疗会延误病情,不利于肿瘤治疗。超过三个月的疼痛属于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人人都有享受无痛的权利,合理使用止痛药,90%以上的疼痛患者都能摆脱痛苦。长期不治疗,容易引发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发展为难治性疼痛。所以,一旦出现癌痛,就应及时治疗 。
癌痛治疗宜早不宜迟,患者不用硬扛。及时控制疼痛,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让抗肿瘤治疗更顺利。
癌痛治疗药物主要有非甾体类药物(如布洛芬)、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及精神科药物。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常用,但只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成瘾可能性极小。规范服用阿片类药物一段时间后,可能需增加剂量,这可能是疼痛加剧或身体耐受,并非成瘾。随着病情缓解,医生会科学调整用药剂量并指导停药。
镇痛治疗不只是缓解一点疼痛,而是要全面止痛,提高生活质量。最低要求是让患者无痛睡眠,理想状态是无痛休息和活动。患者要按规定间隔时间服药,即便不痛也要按时吃,以维持血药浓度,持续缓解疼痛。比如,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施康定)和硫酸吗啡缓释片(美施康定)每12小时口服一次,芬太尼贴剂(多瑞吉)每72小时更换一次。若疼痛加重,要及时和医生沟通调整剂量。
芬太尼透皮贴剂贴在皮肤局部,但药物经透皮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在全身发挥镇痛作用。应选前胸、后背或上臂等肌肉丰富、皮肤平整的部位粘贴,别贴在活动关节处,还要注意避免遇热,不能剪开使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痛三阶梯镇痛治疗”原则,要按疼痛程度选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除阿片类药物,还有抗抑郁药、抗惊厥药、非甾体类消炎药和对乙酰氨基酚等辅助镇痛药物,在不同疼痛阶段和类型中发挥作用。
部分患者服用阿片类止痛药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嗜睡、便秘等不良反应,且一出现就停药。其实,除了便秘,阿片类药的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的或可耐受的。
阿片类止痛药的用药剂量因人而异,需进行疼痛滴定以达最佳止痛效果,这和肿瘤临床分期、预计生存时间没有必然联系,医生会综合考虑确定最适合的用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