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蔺县人民医院普通儿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4岁的小小(化名)在晚餐食用新鲜蚕豆后,原本活泼好动的他变得异常安静。两天后的深夜,小小突然出现全身乏力、面色苍白、腹痛、恶心等症状,并排出酱油色尿液。起初,家人误以为是消化不良,给予健胃消食口服液后症状未见缓解,随即送往医院就诊。
经详细查体、问诊及实验室检查,小小被确诊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俗称“蚕豆病”。令人意外的是,引发此次病症的“元凶”竟是日常食用的蚕豆。经过紧急输血、碱化尿液、激素治疗等综合救治措施,小小现已康复出院。
蚕豆病,蚕豆病
难道就是因吃了蚕豆才得的病吗?
下面就让古蔺县人民医院普通儿科医生为您科普一下蚕豆病的相关知识。
蚕豆病(别名胡豆黄),并非因食用蚕豆而得的疾病,而是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症。其医学名称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由于红细胞内缺乏G-6-PD酶所致。这种酶对维持红细胞稳定性至关重要,当其缺乏时,红细胞易受氧化损伤而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
因此,蚕豆病并不是蚕豆造成的,而是一种天生的基因缺陷,其发病常由误食蚕豆而诱发,俗称“蚕豆病”。
初期起病急,1-2天内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来势凶猛,表现为全身不适、脸色苍白、微热、头昏、倦怠无力、厌食、腹痛、恶心、尿色加深等。
后期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
如发现孩子食用蚕豆后出现黄疸、贫血、酱油色尿、乏力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用药。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确保预后的关键。
1.由于“蚕豆病”具有遗传性及相应发病风险性,特别是广东、云南、广西、贵州、海南、四川等地发病率较高,建议备孕夫妇进行G-6-PD酶缺乏的筛查及基因检测。
2.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早期诊断、预防的重点。新生儿出生时,应接受G-6-PD酶缺乏的筛查。
3.家长在第一次给宝宝吃蚕豆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反应,如果吃完蚕豆后出现全身不适、疲倦乏力、尿色变深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4.哺乳期妇女无论是否曾患过蚕豆病,在本病高发地区居住者,最好不吃蚕豆,以免婴儿通过乳汁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