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秦大哥不慎摔倒后,以为只是小磕碰,便回宿舍休息。谁知几小时后,工友发现他已昏迷不醒,呼吸沉重带鼾声,还不断呕吐出黑色液体,情况万分危急!众人立即拨打“120”将他送往古蔺县人民医院。
命悬一线:瞳孔扩散,呼吸即将停止
送到古蔺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时,秦大哥已昏迷4小时,双侧瞳孔散大,呼吸微弱,血氧饱和度骤降,随时可能窒息。医生当机立断:插管、上呼吸机!CT检查结果更令人揪心——秦大哥颅内有160毫升的巨大血肿(相当于半罐可乐的量),脑组织被挤压变形,已出现“脑疝”(大脑被压进生命中枢区域),濒临死亡!
生死抉择:转院or手术?医生“抢”回一条命
神经外科医生明确告知家属:“现在转院,患者撑不到上级医院!唯一生机就是立刻行开颅手术!”可家属犹豫不决,一度想冒险转往上级医院。医生急得拍板:“不能转!再拖就来不及了!”最终家属被医生的担当和专业说服,同意就地手术。
惊心手术:160毫升血肿“清障”,硬核团队力挽狂澜
160毫升的硬膜外血肿,相当于半个易拉罐的鲜血在秦大哥的颅骨和脑膜之间疯狂堆积,将大脑组织挤压到扭曲变形,甚至把部分脑组织“推”进了生命中枢所在的脑干区域!这种程度的出血量,是手术标准(30毫升)的5倍多,脑组织已像被巨石压住的嫩豆腐,随时可能彻底崩坏。古人医神经外科团队火速集结,立即为秦大哥行了开颅手术,手术台上,医生们“刀尖起舞”,沉着应对了三大生死难关:
“拆弹”式清血肿:血块与脑膜、血管紧紧粘连,医生需用头发丝细的手术器械,在显微镜下像“绣花”一样剥离血肿。主刀医生形容:“就像从一团乱麻里抽丝,稍用力过猛就可能扯断血管,引发二次大出血。”
精准的毫米级止血:血肿源头是脑膜上的脑膜动脉因颅骨骨折被撕裂出血,同时伴随脑膜上众多小血管弥漫性渗血。主刀医生在显微镜下精准定位出血点,运用双极电凝技术,无误差、无副损伤地彻底止血,成功预防了术后再次出血的风险。
脑组织“复活战”:受压变形的脑组织已呈灰白色,脑搏动微弱(缺氧的明显征兆),为避免受压迫的脑组织在术后出现脑水肿,手术医师进一步实施了去骨瓣减压术,为脑组织的恢复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助力脑组织“复活”。
术后经过重症监护室观察治疗,秦大哥逐渐恢复了意识,后经一个月康复训练,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出院时,秦大哥家属为神经外科送来“医者仁心、医德高尚、医术666!”的锦旗,感谢医护人员的救命之恩。
“入院时瞳孔散大,出院时能走能说——这是值得学习的康复案例!”主治医生坦言,按国内外数据,如此严重的硬膜外血肿死亡率超50%,即便存活,也常伴植物人状态或重度残疾。
这场“不可能”的胜利,印证了神经外科界那句名言:“脑抢救,没有‘差不多’,只有100%的精确!”而患者锦旗上那句“医术666”,正是对这群“脑细胞守护者”最直白也最真挚的褒奖。
原来,秦大哥的“硬膜外血肿”是摔倒时颅骨内壁血管破裂,血液在脑膜外层层堆积形成的“致命血包”。这种损伤最怕拖延!
>30毫升必手术:若血肿超过一截拇指大小(30毫升),必须立即进行开颅手术,否则脑组织会因受压而缺氧坏死。
警惕“中间清醒期”:受伤后患者可能短暂清醒,但随后再度昏迷,这往往是血肿扩大的危险信号!
就近抢救是王道:这类患者的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转院途中的颠簸可能直接失去救治机会,因此就近抢救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