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焦虑困住的35岁
点击量:0

35岁的陈女士(化名),原本生活平静,却在两年前父亲意外离世后,人生轨迹陡然转变。从那以后,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安如影随形,生活里的大小事情都成了她焦虑的源头。孩子出去玩,她担心遭遇意外;丈夫回家稍晚,她就紧张得手抖,满心都是不祥的预感。即便待在家中,她也心烦意乱,坐立难安,连叠衣服这样的小事都难以专注完成。对家人的耐心也在逐渐消失,时常对孩子发脾气,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

不仅如此,陈女士的身体也开始频繁发出警报,反复出现胸闷、心慌、头晕,还有严重的失眠,这些都让她痛苦不堪。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陈女士奔波于多家医院多个科室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然而所有检查结果都显示身体并无器质性病变,各科医生都认为她“没病”。但这些诊断结果并没有减轻她的痛苦,反而让她更加困惑和苦恼,生活与工作均受到了严重影响。

经朋友介绍,陈女士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古蔺县人民医院精神科。经过医生全面的评估检查,结合病史,终于找到了困扰陈女士已久的“元凶”——广泛性焦虑障碍。

精神科医生为陈女士制定了详尽的治疗方案。经过三个多月的心理辅导和系统规律的服药治疗,陈女士的情绪逐渐回归正常,那种如履薄冰的日子终于远去,脸上再次绽放出轻松的笑容。

陈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在遭受着焦虑情绪的困扰。那么,究竟什么是广泛性焦虑障碍呢?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焦虑障碍。其主要特征为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患者常常会产生没有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及过度焦虑感,这种情绪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却又让人难以摆脱,还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运动性紧张和过分警惕的症状。

1、情绪症状: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会频繁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度担心、紧张害怕,而且这种情绪往往没有明确的指向和内容,时刻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2、植物神经症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如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

3、运动性不安:表现为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异常,很难静下心来。

心理因素:如果童年时期曾有过不美好经历(如长期被忽视、父母离异、亲人离世等),可能会形成一种易焦虑的模式。

生活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如学习压力过大、经济困难、家庭矛盾严重等),会增加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病风险。

心理调节

1、 学会放松与倾诉:人际交往是缓解焦虑的良方,与亲朋好友分享心情、倾诉压力,能获得情感支持,舒缓焦虑情绪。

2、转移注意力:选择有通关形式的游戏或阅读等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轻松愉快的事物上,从而缓解不良情绪。

3、增加自信:尝试完成一些自己擅长且简单的事情,每一次成功都能增强自信心,有助于改善焦虑状态。

4、适应方法:把引发焦虑的事件分解成若干小目标,逐步适应,逐个克服。

5、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和合理饮食,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同时,尝试冥想、正念等心理学方法,专注当下,排除杂念,降低焦虑水平。

专业治疗

1、求专业心理治疗:正确认识病情,接受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心理治疗,改变过度担忧的思维模式,减轻焦虑症状。

2、药物治疗: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缓解焦虑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焦虑障碍是精神心理领域的常见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恢复健康的关键。如果经过自我调整后,焦虑症状依然没有改善,务必及时前往精神科就诊,让专业医生帮助您摆脱焦虑的困扰,重新拥抱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