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热水袋竟把皮肤烫硬了!冬天这些“取暖神器”真的别乱捂
点击量:0

家人们,冬天一到,暖宝宝、电热毯、热水袋、电暖气这些可都是咱的“命根子”,尤其是晚上睡觉抱着热水袋,真的太舒服了!不过,这暖呼呼的背后,却藏着一个“温暖小恶魔”——低温烫伤。

像糖尿病患者、老年人这些对热源不太敏感的人,一不留神就会被它“咬”一口。

低温烫伤,也叫低热烫伤,就是人体局部长时间接触44-50℃的温度(这个温度一般不会觉得疼),热量慢慢渗到皮下软组织,然后就被烫伤了。

和被高温火焰、开水烫伤不一样,低温烫伤从外面看,创面面积可能不大,表皮看着也没伤得很严重。但实际上,里面的组织坏死程度可深了,严重的话都能伤到骨头。而且,好了以后还会留疤,对生活和工作都有影响。

1.常见取暖设备: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电暖器(像电烤火炉)这些平时常用的,都很容易引发低温烫伤。

2.其他设备:家里的理疗设备用错了、中药热敷时操作不对,还有家用美容仪使用不规范,也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3.热水泡脚要小心:冬天很多老年人喜欢用热水泡脚养生,但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因为末梢感觉下降,泡脚的时候也容易被烫伤。

1.皮肤发红、出红斑:这是最常见的,属于I度烫伤。比如贴暖宝宝时间太长,哪怕隔着春秋衫,撕下来后皮肤发红,这就是低温烫伤的初期表现。

2.皮肤起水疱:这属于Ⅱ度烫伤,根据水疱大小和烫伤深度,还能分成浅Ⅱ度和深Ⅱ度。低温烫伤一开始可能只是红斑,看着只是皮肤红了,但要是接着用取暖用品,深层皮肤还会继续受损,就可能起水疱。

3.皮肤出现焦痂改变:这是低温烫伤导致的深度损伤,属于Ⅲ度烫伤。这时候,受伤的皮肤会发干、变硬,摸起来像皮革,没什么弹性,而且也不怎么疼。

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障碍病,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让患者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所以特别容易发生低温烫伤。

2.特殊体质人群:婴幼儿和老年人抗寒能力弱,对热刺激反应不灵敏,表达能力也有限,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还有长时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感觉功能障碍、喝太多酒、昏迷的人,也要格外注意。

3.健康人群也有风险:就算身体很健康,睡觉的时候要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热源一直作用在皮肤上,也容易被低温烫伤。

加强防护意识,科学使用取暖设备!

1.控制温度:温度越高,烫伤越快。可以把取暖物品的温度调低,比如电热毯开低热档,控制好热水袋的水温,也别把水灌太满。另外,不要让取暖物品直接接触皮肤,像用绒布把热水袋包起来隔热,还有就是把暖宝宝贴在衣服上时,要定时更换位置。

2.控制时间:不要长时间接触取暖设备,睡觉或者意识不清的时候更要谨慎使用。睡觉前可把保暖物品拿出来,别让它整晚贴着皮肤。电热毯可以睡前用,热了就断电,别一直开着。

3.特殊人群注意:糖尿病患者最好别用直接接触皮肤的取暖物品。要是非得用,就得随时注意皮肤情况,防止低温烫伤。糖尿病患者冬天泡脚,时间别太长,水温要低于40°。要是末梢感觉不正常,可以让家人帮忙试试水温,或者用手肘内侧试,千万别直接用脚试。

要是长时间用取暖设备后,皮肤发红、肿胀、脱皮或者起水疱,很可能就是被低温烫伤了。烫伤后千万别自己涂有颜色的药物,像红药水、紫药水这些,不然会影响医生判断创面深度。也别用涂牙膏、抹酱油这些不科学的方法,不仅对创面没好处,还可能感染。可先用干净的毛巾把创面包起来,别自己撕破水疱皮,然后赶紧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