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总是听不清,爱打岔?当心老年性耳聋!
点击量:0

电影里沈腾和老人的一段对话,揭开了老龄群体的“隐痛”——老年性耳聋。

老年性耳聋,这一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显现的听力减退现象,不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因听障而至语障,表达能力下降,容易造成老人心理抑郁、反应迟钝,诱发老年痴呆,增加跌倒等风险。

那什么是老年性耳聋?今天,古蔺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就来带大家一起深入了解!

1、遗传因素:家族有患耳聋的至亲,其患耳聋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

2、环境噪声:汽车、机械、基建等带来的噪音,如果高于60-70分贝,就会对耳朵的毛细胞造成损伤,听力就会因此受损。

3、心血管疾病:当老年人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时,内听动脉血管也会随之发生硬化,供应内耳的血液和氧气减少,听力便会下降。

4、耳毒性药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的代谢功能逐渐减退,耳毒性药物在体内不断蓄积,血药浓度升高,继而发生耳中毒,导致耳聋。

5、机体衰老随着机体的衰老,听觉外周系统和中枢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听力减退。

可以通过自我诊断来进行初步判断。

1、老人对声音敏感性下降,对门铃声、电话铃声、鸟叫声不敏感;

2、言语理解能力逐渐下降,说话总打岔,答非所问;

3、可听动态范围变窄,小声听不见,大声受不了。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就可能是老年性耳聋的征兆。

当然,更准确的诊断还需要到医院耳鼻咽喉科进行专业的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言语测听、耳声发射、阈上功能检查、听性脑干反应(ABR)等。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预防是关键。在发病初期,可以规律地使用改善内耳循环与营养神经的药物,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对于轻、中度听力受损患者,尤其是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率较好者,建议首选助听器。

对于重度、极重度听力受损患者,在佩戴助听器后不能满足听力基本需求时,要及时考虑人工耳蜗植入。

但无论是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更重要的是之后的听力与言语的康复训练。

1、洗头、洗澡时要防止水流入耳内,以免引起外耳道炎或中耳炎。

2、戒掉勤掏耳朵的习惯,以免掏耳不慎引起外耳道和鼓膜损伤。

3、远离烟酒和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4、避免头部受伤,不可掌击耳部,以免引起鼓膜穿孔。

5、擤鼻涕时要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以免擤鼻不当引起中耳内外压力失衡或细菌、病毒逆行感染,从而引发中耳炎。

6、缩短耳机佩戴时间,降低耳机音量,以免长时间、大音量的声音造成耳鸣或听力下降。

预防老年性耳聋,老人平时应加强自身锻炼,科学饮食,戒烟酒。一旦发现自己耳朵有任何的异常情况,请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