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8岁的李女士(化名)因“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到古蔺县人民医院就诊。经神经内科医生初步检查,排除了颈椎病、急性脑血管疾病等后,怀疑是耳石症所引起,遂安排李女士通过眩晕治疗仪做进一步诊治。
随即,李女士坐上眩晕治疗仪的旋转椅,戴上眼罩,同时医生操控电脑程序转动旋转椅,并经眼罩上的红外摄像头,仔细观察李女士眼球放大后的振动频率和方向,再通过翻身、倒下、转身、旋转等动作,观察李女士耳内那些极细小的耳石是否“离位”。经过检查,李女士被确诊患有“右侧后半规管BPPV”(即耳石症),医生当即为李女士进行了复位治疗。十几分钟后,李女士眩晕等症状得到缓解。
此前,耳石症的诊断和治疗通常是通过人工检查和人工手法复位进行,局限性较大,特别是身材肥胖、高龄、驼背、颈腰椎疾病及体位受限的患者,人工操作相对困难,故治疗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为让耳石症患者在检查和复位时不受身体条件限制,能得到更专业、精准、高效的治疗,古蔺县人民医院特引进治疗耳石症的先进设备—眩晕治疗仪。
眩晕治疗仪是集诊断、治疗于一体的三维转椅,主要通过高清视频眼罩,对患者的眼颤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分析、鉴别,判断患者的头晕是否因“耳石”离位引起。同时,检查系统可依据数据,精准定位游走的“耳石”,并通过转椅准确变换患者体位,让“耳石”回到原来的位置,使诊断和治疗一次完成。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确诊和复位;
2.下列内耳前庭疾病及眩晕疾病的辅助诊断及鉴别: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复发性眩晕、上半规管裂综合征、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等;
3.运动病(晕车、晕船、晕机)患者前庭功能评估及康复治疗;
4.水平半规管及垂直半规管功能的检测和评估。
1.严重心血管疾病;
2.冠心病支架、搭桥术后未稳定期;
3.严重心律失常;
4.高龄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5.脑卒中急性期(2周以内);
6.严重胃肠疾病患者;
7.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8.极度虚弱的患者等。
1.检查前48小时停药(镇静药、前庭抑制剂);
2.检查前48小时禁酒;
3.检查前2小时禁食(检查有时会诱发眩晕,可能发生恶心、呕吐等情况);
4.眼部尽量无眼妆,以免机器识别出现误差。
耳石症,也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以反复出现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为特征,表现为当头部变位处于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旋转性眩晕或头晕,伴有特征性眼震。
耳石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石头,而是一种碳酸钙结晶,长在内耳的平衡器官(即球囊和椭圆囊)里面,可维系人体的平衡。当我们闭眼坐车感受到加速度的时候,就是耳石和耳石器官在起作用。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