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夏季,伴随着阳光和雨水的滋润,山上的各种蘑菇也争先恐后地冒出头来,不管是爆炒,还是煲汤,那鲜美的味道都让人回味无穷。许多市民不想辜负大自然的馈赠,于是争先购买,精心烹制,让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起分享。但老话说得好啊,“红伞伞,白杆杆,吃了躺板板。”诸多的蘑菇中毒事件还是让不少“菇勇者”付出了代价。
毒蘑菇又称毒蕈,我国目前报道的毒蘑菇约有520多种,分布在四川最为常见的有大鹿花菌、赭红拟口蘑、白毒鹅膏菌、毒鹅膏菌、毒蝇鹅膏菌、细环柄菇、大青褶伞等17余种,有的毒性极高,食用后可迅速致人死亡。
1、急性肝损伤:是造成中毒死亡的最主要类型。早期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多数患者会出现1-2天的“假愈期”,之后即出现急性肝损伤,表现为黄疸、肝区疼痛,部分患者有心律失常、肾损伤等,严重者会因急性肝衰竭引起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2、急性肾损伤: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
3、神经精神型:除消化道症状外,会出现瞳孔缩小、多汗、流涎、兴奋、视物模糊、幻觉等。
4、肠胃炎型: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严重者可因剧烈呕吐、腹泻,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5、溶血血型: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随后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出现腰部酸痛、贫血、黄疸、急性肾损伤等,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甚至死亡。
6、横纹肌溶解型: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呼吸困难、血尿(酱油色尿液),严重者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7、光敏性皮炎:暴露的皮肤见光后可出现红、肿、瘙痒、灼痛等,严重者可出现疱疹,少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乏力、呼吸困难等。
1、立即拨打“120 ”急救电话或赶往距离最近的医院就医,同时保留、携带食物样本和呕吐物,供医务人员判断和治疗。
2、自行催吐:若中毒人员神志清醒,要及时饮用大量温开水或淡盐水,然后用汤匙、筷子、手指下压舌根催吐,减缓胃肠对毒素的吸收。
3、呕吐停止后,可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反复呕吐导致脱水、休克。
4、若中毒人员已经昏迷,应使其保持侧卧,及时清理口鼻内的呕吐物,防止呕吐物堵塞气管引起窒息,同时,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温。
5、凡食用过同样食物的人员,无论是否发病,都应一同送往医院进行检查。
因为不能正确辨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唯有不采、不买、不吃,才是阻断蘑菇中毒的有力措施!